第955章 死狱忠魂终待雪,浊世清风必自昭(2 / 9)

诚与清白,历经牢狱折磨而愈发纯粹。

而在这黑暗之中,并非只有绝望 —— 边关的秦飞暗中联络旧部,收集奸党罪证;理刑院的张启隐忍蛰伏,复刻伪证破绽;内阁首辅刘玄暗中保护忠良,为反击保留力量。他们如同暗夜中的星火,虽微弱却坚定,在奸佞的高压下默默蛰伏,等待着真相大白、公道昭雪的晨光,终将穿透这漫天奸焰,照亮大吴的河山。

御书房内,烛火通明,映照着案上那份厚厚的谢渊罪状疏。萧桓手持朱笔,笔尖悬在 “处置” 一栏上方,迟迟未落。案角放着《大吴律》与《太祖祖训》,书页被风吹得微微翻动,仿佛在无声地劝谏。

按《大吴律?刑狱篇》规定:“凡定谋逆重罪者,需三法司会审、内阁复奏、帝王亲核,三覆五核后方可行刑。” 谢渊一案,既无三法司会审,又无内阁复奏,仅凭徐靖四人联署的罪状疏,便要定其死罪,本就于法不合。

萧桓的指尖划过 “通敌谋逆” 四字,心中满是复杂。他想起谢渊当年野狐岭大捷,浑身浴血回京,百姓沿街跪拜,高呼 “谢公活我大吴”;想起青州赈灾,谢渊上书 “愿捐祖产,以济灾民”,言辞恳切,情真意切;想起谢渊的长子谢云战死北境,谢渊仅领抚恤金,未求半分封赏,依旧坚守边关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
谢渊若真谋逆,何必如此?萧桓心中自问,徐靖四人的证据,虽看似确凿,却处处透着刻意。那封密信,笔迹虽像,却少了谢渊戍边多年的苍劲;那些供词,虽有手印,却皆是严刑逼供而来;那些账目,虽有涂改,却无谢渊亲笔署名。

可他转念一想,徐靖四人手握司法、特务、内廷大权,党羽遍布朝野。若驳回罪状疏,徐靖等人必定发难,轻则朝堂动荡,重则引发兵变。更何况,谢渊手握军政大权多年,威望甚高,北境将士多是其旧部,若今日不除,日后恐成心腹大患。

帝王之道,本无万全。萧桓心中暗道,江山稳固为重,个人清白为轻。谢渊,朕知你或许蒙冤,但为了大吴江山,你只能委屈了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朱笔落下,写下 “打入死牢,严加看管,暂缓行刑” 十二字。笔尖在 “暂缓行刑” 四字上顿了顿,墨汁晕开一小团深色,如同他心底未散的纠结。他知道,这道谕令,既给了奸党想要的结果,又给自己留了一丝余地 —— 若日后民怨沸腾,或北境生变,尚可借 “重审” 之名挽回。

内侍李德全躬身接过谕令,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案上的罪状疏,转身退出御书房。他深知,这道朱批,不仅将一位忠良推入绝境,也为大吴王朝埋下了祸根。

李德全将御批谕令送到理刑院时,徐靖、石崇、魏进忠、周显四人正围坐议事,神色焦灼地等待消息。他们虽笃定萧桓会准奏,却仍担心出现变数 —— 毕竟谢渊的威望太深,若萧桓一时心软,驳回罪状疏,他们多年的谋划便会付诸东流。

“陛下有旨!” 李德全展开谕令,高声宣读,“查谢渊通敌谋逆、私挪军需、结党营私,罪证确凿,着即打入死牢,严加看管,暂缓行刑。谢党余孽,仍按律严惩,不得姑息!”

徐靖四人闻言,悬着的心瞬间落地。徐靖率先躬身接旨,眼底的狂喜几乎藏不住,却仍故作沉痛地说道:“臣等遵旨!必当严加看管谢渊,绝不让其再有异动,以报陛下信任。”

转身送走李德全,四人再也按捺不住,相视一笑,那笑容里满是胜利者的得意与嚣张。“太好了!谢渊这颗眼中钉,终于被拔掉了!” 魏进忠尖着嗓子说道,语气中满是快意,“死牢之内,插翅难飞,就算暂缓行刑,他也迟早是个死!”

石崇也笑着说道:“暂缓行刑又如何?只要他在死牢里一日,便翻不了天。我们正好借这个机会,彻底清除朝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