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6章 野老拄藜觅草实,稚儿垂涕盼藜薪(1 / 9)

卷首语

《大吴通鉴?谢渊列传》载:“德佑年间,山西大旱连岁,赤地千里,饿殍遍野,流民载道,惨不忍睹。谢渊受命巡抚山西,星夜赴任,未至治所便微服巡行,目睹民艰,泣然长叹。既到任,首肃赈灾之弊:彻查粮款账目,拘审贪墨吏员,揪出克扣中饱之徒,上至布政使属官,下至库房小吏,一查到底,无一宽纵。

历三月,追回赃银十万余两、糙米七万石,尽数分赈灾民,无一丝一毫私用。复率水工遍历州县,踏勘地形,测度水势,力排众议,引黄河之水,凿渠百里,筑堤千丈,垦荒辟田三万余亩,变旱地为膏壤;又捐俸银、募乡绅,设义学三十有二所,延聘宿儒授课,凡寒门子弟,皆免束修,供笔墨,三年间育学子逾千人。

渊在晋三载,宵衣旰食,身无长物,所居衙署简陋如民宅,所食不过粗米布衣。民感其恩,皆呼‘谢青天’,自发为其立生祠于太原府,四时祭祀不绝。及渊蒙冤下狱,消息传至晋地,六府二十八县百姓皆罢市三日,巷陌皆空,万民聚于生祠之前,焚香遥祭,泣拜不绝,多有白发老者、黄口小儿愿卸衣冠、代渊入狱者,哭声震彻晋山。”

史评:《通鉴考异》曰:“谢渊之治晋,非徒救灾恤民之常举,实乃植民心、固邦本之深谋也。太祖萧武定鼎,颁《大吴官箴》,明诏‘为官者,当以民为天,以清为魂,以勤为径,以廉为基’,纵观有明一代,能全践此训者,谢渊其一也。其清查粮款,所触者非止于地方污吏,更牵连朝中旧党核心。

其修渠垦田,所利者非止于一时之民,更断了豪强劣绅世代垄断之利;其设学育人,所启者非止于寒门之路,更动了阀阅世家独霸仕途之根。

昔年晋地之‘怨’,非怨渊之苛,实怨渊之清;非怨渊之严,实怨渊之公 —— 此怨,便为今日蒙冤之祸根,早种于其治晋之时。而昔年晋地之‘恩’,非恩渊之惠,实恩渊之诚;非恩渊之赐,实恩渊之公 —— 此恩,便凝成天下百姓之‘义’,虽历岁月而不磨,虽遭强权而不灭。

今渊困死牢,寒雪纷飞,忆昔治晋岁月,非为感怀往昔之荣光,实为申明初心之不改也。其忆晋地之民,啼饥号寒之状历历在目,是知民心不可负,民望不可欺;其忆晋地之治,凿渠办学之艰念念在兹,是知初心不可改,使命不可忘;其忆晋地之阻,权贵阻挠之险耿耿于怀,是知奸佞自古皆有,贪腐从来难除,唯坚守公心者方能留名青史,唯秉持正义者方能无愧于天地。《大吴律》可被奸党篡改,罪证可被恶徒伪造,君心可被谗言蒙蔽,然民心如镜,照见忠奸分毫毕现;天地有则,奖惩分明毫厘不爽。谢渊之赤心,昔年曾照晋山之春,令枯木逢生、万民安业;谢渊之清白,来日必映天下之明,令奸佞伏法、公道昭彰 —— 此乃天道,亦是民心,非人力所能逆也!”

悯老

春风未临晋川滨,柳眼慵舒土色皴。

井涸泉枯沙毕见,苗凋叶陨垄生鳞。

野老拄藜觅草实,稚儿垂涕盼藜薪。

孰以丹心耀焦土,祈驱甘雨济斯民。

诏狱囚室的窗棂早已朽坏,裂缝中灌进的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,在地面积起薄薄一层。谢渊靠着潮湿的墙壁静坐,单薄的囚服挡不住刺骨寒意,雪花落在肩头,转瞬融化成水渍,顺着衣料纹路渗入肌肤,激起一阵战栗。脚踝上的铁链被冻得冰凉,泛着森冷的光,每轻微挪动一下,便发出 “铮” 的脆响,在空旷的囚室里回荡,格外刺耳。

他缓缓抬眼,目光越过斑驳的窗格,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。那些六角冰晶在昏暗的光线下浮沉,仿佛带着时光的重量,一点点拽动着他的思绪。囚室的潮湿、霉味与铁链的冰冷,渐渐被记忆中的气息取代 —— 那是晋地黄土的芬芳,是黄河水的清冽,是百姓茅屋前柴薪的烟火气。

三十